Jun 9, 2008

Modern China's First Environmental Activist: Congjie Liang

梁从诫- 环境保护与公民责任

Liang Congjie (梁从诫)

Prof. Liang is a very well-known historian in China, and has devoted his care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publication in China. In 1993, hi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started the first Chinese environment NGO, Friends of Nature. Since then, he has committed all his efforts and energy to improving the public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ies.


He has made almost one hundred speeches or presentations to th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At the 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he made a speech on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 an urgent task", the first speech on this topic in this arena. As a National Conference member, he has made important proposals to the CPPCC at every conference. Prof. Liang has been an author or editor of several books and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to call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f. Liang is an active leader in stopping the Shahtoosh Trade in the international black market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Tibetan antelopes. He himself traveled there to support the local Tibetans against animal poachers and smugglers. He organized the training planting activities in the desertified areas of China, participated by thousands of citizens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s. He launched the campaign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Golden Monkeys in the primary forest in Yunnan province, and his proposal was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1995, 1999 and 2000, he was awarded wi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rizes for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2000, he was invited by the Chinese St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as one of its 40 environment envoys.

In November 2005, he and four other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were given the Figures of Green China in 2005 award, the first awards for environmentalists sponsor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uppor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 Liang founded Friends of Nature (FON) in 1994. He has been dubbed “the soul of China’s non-government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ing devoted himself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for over ten years, Liang is cognizant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connected with the career he chose. Prof. Liang was born in 1932 in a family, with his grandfather as a great reformer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and his father as the most well-known architect in modern China.
1950-1954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1954-1958 Graduate student in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1958-1962 Professor of history, Yunnan University
1962-1969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1969-1978 Farmer at "5.7 cadre school(farm)" in Jiangxi province
1978-1988 Editor of China Encyclopedia
1988- Professor in history, China Culture Academy
1989- Member of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1994- Chairman of "Friends of Nature" (NGO)
1998- Vice-chairman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 Heritage

http://knows.jongo.com/res/article/17963

References:
China.org.cn

“The Soul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NGOs”

http://russian.china.org.cn/english/MATERIAL/158625.htm

Reports on Liang receiving China’s first governmental award for environmentalists “Figures of Green China 2005 Award”

Report from U.S. Embassy Beijing, February 2000

http://www.usembassy-china.org.cn/sandt/liangNGO.htm

How Liang got Friends of Nature registered in China as the 1st environmental NGO in 1994. Introduce major area of activities of Friends of Nature.

Myhero.Com

http://myhero.com/myhero/hero.asp?hero=FON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of Friend of Nature.

采访梁从诫委员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梁委员很难接近,恰恰相反,只要曾经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异口同声称赞他的平易近人。也正是因为如此,采访他的记者很多,所以事先还需“排队”。在耐心等待了三天之后,终于见到了72岁高龄的梁从诫委员,当时他正在热心的帮一位曾有一面之缘的记者联系采访文喆委员的事宜。

首先注意到的是他递过来的名片,这是我见过的最薄、最简陋的名片,说白了就是随处可见的一张废纸。废纸的背面印着几行字:梁从诫——自然之友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历史学教授。

我们的话题从他的家世展开。

“名人之后没有带给我光环!”
在别人眼里,作为清末改良派领袖梁启超之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委员与身俱来的光环足以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然而他却告诉记者,自己从未感受到父辈留给的任何光环。相反自己却因从未谋面的祖父而在文革中倍受凌辱,被人批斗喊作“中国最大的保皇派的孙子”,所以祖父那时一直是自己心灵上最大的包袱!父亲梁思成是在去世后才因生前所著《中国建筑史》声名鹊起,而母亲林徽音的名气恐怕更多是来自于那部《人间四月天》吧。说这话时,梁老的语气里略带了一丝丝伤感。

历史学者与环保主义者的契合点
梁从诫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云南教过书,现在是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会长。说起他是如何从一名历史学者成为环保志愿者。梁老称自己的环保之路始于八十年代牛文元委员的一篇文章。文中牛文元委员指出“乡镇企业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污染源。而且因为它们星罗棋布、大量使用淘汰设备,所以将会很难治理。”正是这篇文章让梁从诫委员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环保问题。“做环保工作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愿意为它付出所有的精力和时间。”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也许正因为梁从诫委员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他更容易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世界工厂”?“世界厨房”!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生产1美元的商品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倍、法德的10倍、英美的5倍。

“土地还是这么大、人口总量却是历史之最,极度匮乏的资源如何支撑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何况是这种高消耗、低产出的落后生产方式!” 老人显得极为愤怒,“在我看来,有些人津津乐道的‘世界工厂’实际就是‘世界厨房’ ——用我们的原材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自己剩下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

人口多、资源匮乏的现实只能直面,但落后的生产模式、无度挥霍的生活方式却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从一点一滴做起,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正如老人所言:“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做,那就一步也无法迈出;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即使是跨出了很小的一步,那也是在前进。”

让中华大地上多一条自由的河流

梁从诫委员此次带来的四份提案中就有两份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提案。一份是关于停止对怒江梯级开发的提案,另一份是关于对河流应分类规划治理的提案。“看看地图,中国的河流也就只有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是自由的了,其它的河流哪一条不是修满了堤坝和水电站,尤其东南部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没被污染。”

采访的最后,老人还特意提到,自己这次带来的提案都是一些民间组织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人民网)

简 介


http://www.17315.com.cn/wq.asp?id=55
梁从诫,1932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58年至1962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1988年后应聘到中国文化书院任教授、导师。19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 并任会长。


他的祖父梁启超为挽救民族危亡,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他的父亲梁思成为了保留北京古城墙,四处奔走呼喊……风流云转,距离戊戌已过百年,曾经显赫的家世,梁从诫不愿多谈,环保是他喜说的话题。

  许是第一次见面的缘故,对视而坐的梁先生,神情略显严肃,谈及环保则神采飞扬起来。梁先生办公之地的小楼向西离故宫不远,往东距古城墙很近。

  宫殿与城墙属于历史,梁从诫十几年来不懈努力的环保,却影响着现在与未来。“亚洲环境奖”、“地球奖”、“雷蒙·麦格赛赛奖”……而“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是梁从诫和自然之友所获众多环境保护奖项中最新的一个。

  保护藏羚羊 泪洒可可西里

  20年前,一篇环保文章使梁从诫深受震撼,引发了他对环境问题的忧虑。1994年3月31日,不断加深的忧虑感催促下,梁从诫走出书斋,与几个朋友创立了自然之友,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诞生。

  1998年10月,梁从诫得到英国驻华大使支持,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写了一封信,请求他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绒非法贸易,以支持中国反盗猎藏羚羊的斗争。布莱尔很快就写了回信,访华时专门会见了他。此后,英国对藏羚羊绒的贸易加强了监管。

  近年来,圆明园防渗、怒江水电开发等环境事件,总能够听到梁从诫的声音。自然之友在事件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已成为中国标志性的民间环保组织,累计发展会员8000多人。

   参与环保十多年,梁从诫的故事很多。如今听起来似乎轻松自然,但背后的曲折与困苦很少为人所知。67岁时,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可可西里,当见到保护 藏羚羊的“野牦牛队”时,梁从诫说:“像是到了家一样。”藏族小伙们哭了,梁先生也哭了。泪水无声,却道出了环境保护的艰辛。

  废纸做名片 不唱绿色高调

  梁从诫的名片很特别,是用废旧纸张做成的。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不唱绿色高调”,是梁先生环保行动的一条宗旨。多年来,他把这一宗旨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只是小小的名片。家里洗衣机漂洗 时产生的水,被梁先生储存起来,用于冲厕。“中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京市的人均淡水占有量比沙漠国家以色列都少,不能再浪费 了。”谈起资源的紧张,梁从诫面露愁容。

  梁先生的办公室不大,却在墙上挂了两张中国地图,一张地形图,一张是森林分布图。采访中,老 人时不时让我们抬头看这两张地图。森林分布图上的国土只在最东北和最西南有很小两块完整的绿色,余下的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绿色残片。为了抵制餐馆里的一次 性筷子,老人多年来都随身携带一个小布袋,里面放着几双筷子供自己和家人、朋友使用。

  梁从诫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不用一次性纸杯,为防浪费每次只倒半杯水,这些是自然之友工作人员的待客规矩;自然之友的内部刊物用再生纸印制;大家献给梁先生的生日贺卡,也仅是一张小小的签满名字的绿色纸片。

  尽心宣扬环保 只问耕耘,不求回报

  谈话中,梁先生不时地咳嗽几声。他刚从深圳做环保主题的演讲回来,“在深圳五天讲了五场,嗓子都说哑了。”尽管咳嗽让梁从诫身体有些不适,不过谈到有几千人听自己讲环保,微笑立刻涌上他的面容。

  去深圳之前,他还在另外两个城市做了多场演讲。一个月左右时间辗转三地,行程可谓密集。像这样的演讲已经讲了多少场,听众有多少人,梁从诫已经无法记清。

  如今,梁从诫和自然之友更多的工作集中在环境教育方面,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除了演讲、培训班方式,还采取派志愿者去贫困地区“希望小学”开展环境教育。自然之友的“羚羊车”是中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教学车,已经访问了400多所学校。

  踊跃的听众、学校热情的邀请,刚开始宣传环保时却并非如此顺利:听众最少时,空旷的屋子里只有5个人;去一个希望小学捐赠环保读物,曾因误解被人骂作“老骗子”……“我宣传环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面对猜疑和误解,梁从诫淡淡地说。

  夕阳洒满屋子,突然间觉得“布道者”这样的形容用在老人身上很合适,如果非要给“布道者”加个定语的话,当然是“绿色”。

梁从诫: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

这是一个至情至性的老人:他从来不印名片,和人聊的投机了,就随手撕下一角废纸自制一张土名片。他是名门之后、政协委员,但恐怕也是少有的骑着自行车、穿着布鞋去报到的委员;他讨厌外出吃饭应酬,实在拒绝不了就自带碗筷;招待客人,他从来都只倒半杯水以避免浪费。

这也是一个敢怒敢言的老人:在举国上下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他提醒如果不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科学技术也是自然的第一破坏力。当某 些部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时,他大声讨伐小汽车的“道路霸权”。当地方政府制定出宏伟的怒江水电开发计划后,他冒着被追杀的风险四处奔走,希望为

中国留下“唯一一条自由流淌的河流”。别人骂他是“极端环保主义者”时,他不仅欣然接受,并且声明自己就是要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

这位老人叫梁从诫,今年已经76岁。他因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环保NGO——自然之友,成为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启蒙者。

梁从诫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他的名字,曾寄托了长辈对他的殷殷期待。原来,林徽因怀梁从诫的时候,正在努力攻读古代建筑学家李诫的著作,由于希望儿子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古建筑学家,因此取名“从诫”。

可惜,家庭的言传身教,并没有帮助梁从诫走上建筑之路。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梁从诫成了历史学家。而这一轨迹,又在他年逾六旬之后发生了改变。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年逾六旬的老人突然改变自己的事业轨迹?对此,梁从诫是这么解释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办了一个杂志叫《百科知识》,当时我收到一位作者给我投来的稿子,里面讲到乡镇企业。

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刚刚起步,社会上一片赞扬声。可是这位作者却说,乡镇企业有可能成为我们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一大问题,因为星罗棋布的小规模的乡镇 企业可能会造成遍地开花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在大家已经看到了,这已经变成现实了,我就是从读他那篇文章开始意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梁从诫放弃史学研究投身环保,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曾作过如下评价:“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 有所成就。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

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而梁从诫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带有历史学的厚重。他曾在讲座中多次提醒,我们的人口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因此我们的人均资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 么少,而这些人均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最根本的条件,如果我们这方面遭到了破坏,变成了很贫瘠的状态,那么就谈不到这个国家会有一个

非常繁荣、非常安全的前提。

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最让梁从诫担心的是一种极端发展主义的思路。他表示,国富民强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家同时不要忘记,这个国富民强是要靠自然资源和 土地所承受的污染和排放作为代价,我们怎么样能够找到一个更合理的结合点?而不是单纯地牺牲我们的环境、牺牲我们的资源?梁从诫经常会被问到,“自然之 友”成立十几年了,最大的成就究竟是什么?

在他看来,以“自然之友”为代表的NGO,最大的成就不是保住了哪一座山、保住了哪一种动物。而是为社会上许多关注环保的人找到了一个共同发挥作用 的可能性,就是提供了一个组织、提供了一个家园。“积十年之成效,中国的NGO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显著存在。虽然在他们为大自然请命的抗争中,可以说 是败多胜少;但他们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积极行动,屡败屡战。他们是一群无私的挑战者、清醒的奉献者、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因而,他们经常被 人视为天真或偏激。然而,社会并不总是循着‘聪明人’的意志。回头看时,我们竟然比当初所能想象的走得更远,正如龙应台在获文学奖时的感言——好像在漂泊 的路上忽然发现一蓬当年种下的金盏菊,刚好盛开。”这是“自然之友”纪念自己十年过往时的感言。这何尝不是梁从诫自己的心路历程。

十余年的环保一线工作经验,让梁从诫对中国的环保现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自然之友”,梁从诫提了一个口号,“不当绿色救世主”。他一再提醒工作人员,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本领,舍我其谁。

改变社会风气是很难的,就一条“不要随地吐痰”,喊了多少年了,喊了100年了,孙中山就喊起,喊到蒋介石,一直喊到共产党,结果怎么样?不是照样 在大街上随地吐痰吗?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都那么难改变,如果我们自己不从自身做起,而总是希望借助一个什么奇迹般的力量一下子把这个社会全改了,是做不到 的。

最近几年,梁从诫提得最多的话题是环保公益诉讼。“没有环保公益诉讼,我们环保团体没有办法代表公众利益去起诉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他以四川沱江重 大污染事件为例,虽然事件的责任人受到制裁,但是,这种恶性污染事件给沿江的百姓造成的重大损失却一直没有赔偿,谁去帮老百姓讨回公道和利益?

“环境权益不仅仅属于私人利益,更属于社会公益。”梁从诫表示,在欧美各国的环境法中,都普遍采用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减轻公众在环境诉讼中的成本,弥补其专业知识,各国都为公众环境诉讼创造了便利的司法条件。

如果说,梁从诫的祖父梁启超曾以《少年中国说》照亮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的心灵,他的父亲梁思成用古建筑唤醒了国人重视历史、尊重文化的情结,那么,梁从诫则用环保NGO的力量,给了这个浮
躁的社会更多反思。

梁从诫简介

1932 年生于北京,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

1989年开始,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以及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1993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

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

熊猫奖”;

2000年12月, 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 “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2002年,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

2005年,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