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6, 2008

Book Published in China: Social Enterprise: An UK and China Perspective

This book is sponsored by China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Comparison magazine and the British Council.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are available for download at
http://dsi.britishcouncil.org.cn/images/Social%20Enterprise%20Overview%20A%20UK%20and%20China%20Perspective.pdf

中 央编译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于2007年10月共同推出一期比较杂志的增刊《透视社会企业:中国与英国的经验》,该书不仅对 社会企业的概念与形成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述,而且还通过案例研究,对社会企业在英国的发展,英国政府对于大力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和社会企业概念在 中国引入的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总结。

通过该书,您将全面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社会企业对经济与社会的贡献,社会企业可采取的法律形式,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及商业公司的关系,社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这本刊物:
  • 通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社订阅
  • 从社科书店或万圣书源购买
  • 刊物发行之后,探索社会创新网站会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电子版本的下载。

    《透视社会企业:中国与英国的经验》.pdf 文件大小:1.32MB
    点击下载(中文版)
    点击Download(English Version)

Mar 17, 2008

Two Chinese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ir Business

Ventures in Development


Global Institute for Tomorrow (GIFT)


社會企業家

他們學歷高,精明幹練,以商業投資眼光和管理經驗,創辦社會企業,幫助偏遠貧窮的地區。「我從小跟隨母親擔任志工,學會關心別人,年幼時就想過將來要到非洲幫助貧民。」蘇芷君今年二十八歲,向來希望為貧窮地區服務,大學畢業後,先在美國工作了兩年,再回到香港任職。

「為了展開扶貧事業,我晚上到香港大學進修國際及公共事務碩士課程。」二○○四年,她更遠赴美國哈佛大學修讀公共行政與國際發展碩士課程。

進修期間,蘇芷君有了新的體悟:「一些發展中地區窮人很多,慈善捐款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更不能令當地持續發展。」二○○六年一月,蘇芷君和來自台灣的哈佛同學喬婉珊,計畫到中國雲南成立社會企業,幫助華西貧窮村落。

在雲南中甸、香格里拉和迪慶藏族自治區,她們接觸到不少貧困藏民。蘇芷君說:「他們的資產只有牛,怎樣利用固有的資源幫助他們脫貧呢?我們希望能保存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因此打算從牛手。」 牛帶來兩盤生意

兩人二月返回學校上課,心中仍不斷盤算有關牛的生意。藏民村落交通不便,步行下山要好幾個小時,會令牛奶變壞,而且附近欠缺奶類市場。她們於是想到以牛奶做乾酪,製造高附加價值產品外銷。

她們在美國、中國大陸做了不少研究,認為計畫可行,便手編撰商業計畫書。一個多月後,她們發覺市場發展空間有限,於是轉而投入牛絨生產的行列。牛絨品質和開士米(茄士咩)羊毛相若。蘇芷君說,那時她們已決心創業。

畢 業後,蘇芷君和喬婉珊一同成立Ventures in Development (ViD)公司。ViD是非營利機構,資金來自捐款,其功能有如一個投資者。ViD企業部目前經營兩類生意──美香奶酪廠和Shokay (註)品牌的牛絨產品。「假如我們能夠自給自足,長遠而言,就可以毋須仰賴捐款。」ViD原本在青海、西藏、四川幾個點收購牛絨,但由於地點過於分散,運 輸和營運困難,去年三月開始,集中在青海黑馬河鄉正呼村收購。這可說是最貧窮的一個村,ViD以高價收購牛絨,並請來專家培訓梳毛、分毛工人。

美 香奶酪廠則是中外合資的合作社,二○○六年九月由中甸朗都村咯咱鄉的藏民成立,獲ViD挹注。「朗都村有六百一十五人,共九十六戶人家,本屬游牧民族。年 輕人外出謀生,但限於學歷,收入低微,每個家庭每年平均收入只有人民幣四千元左右。我們詳細了解村民家庭狀況之後,明白了該怎樣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蘇 芷君說,製造乾酪的生要求很高,村民必須改善居家和個人生。ViD以高於市價向供應戶收購牛奶,供應戶平均一年收入可達一萬八千元人民幣。ViD還邀請美 國專家教導藏民如何做乾酪,去年又引進法國乾酪製作技術,更計畫派熟練技工到法國學習,以便掌握生產流程管理方式,同時觀察國外市場。

蘇 芷君說:「收入增加了,有些供應戶便要求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返家,一起做乾酪。我們發展這個業務之前,考慮的並不是高就業問題,而是社會因素,例如保存游牧 社。因此供應戶必須符合我們的要求,有決心發展,才會獲得挑選。」蘇芷君雖然轉而投入非營利工作,但覺得在私營機構裏學到的一切,都很有用:「ViD的兩 類生意,採用了私營機構的組織和管理模式,否則就不是一個企業。」她認為創辦ViD令她獲益良多:「用自己學得的知識、技術幫助別人,是很愜意的事。」近 年來,公益團體對外募款並不容易,必須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方案。香港中文大學創業中心副主任區玉輝教授說:「『社會企業』一詞始於二○○○年,當時香港經濟 衰退,香港政府因此改變了資助社會服務機構的模式,社會各界於是需要更多彼此互助。」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運作,賺取利潤,造福社會,目標是扶助弱小社,善 用地區資源,促進社區發展。

這種企業模式在歐美已有一段歷史,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仍屬嶄新概念。蘇芷君強調,ViD的作用有如催 化劑:「我們要藉ViD學習創辦社會企業,更要以ViD作實例,讓社會大眾相信社會企業這概念的可行性。」從事社會企業,可以獲得很大的滿足。鄧錫權出生 於馬來西亞,在英國成長,並取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三年來到香港工作,今年四十九歲。他在私營企業任職十九年,原本擔任管理顧問,二○○四年轉投入新成 立的非營利組織Global Institute for Tomorrow (GIFT),目前擔任執行董事。

他說:「我現在可以從事較多不同的工作,比在私營機構自由,行事也可以爽快一點。」 是投資不是捐助

鄧錫權指出:「解決社會問題,不能單靠金錢,還有其他工作要做。」GIFT為公營及私營機構提供混合式服務,包括培訓、研究等,並積極尋找投資機會,紓緩社會問題。其工作模式是聯合其他機構,引導改革,盡力扶貧。

以GIFT的青年領袖課程為例,學員由不同企業贊助並派遣前來受訓,須進行十多天的實地考察工作,為特定社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不是光談理論,和一般課程頗為不同。

二○○ 六年七月,學員遠赴雲南省海棠村,為當地四千多人解決水利問題。鄧錫權說:「事前我們花了半年時間,尋找值得研究的事項,被挑選的都得符合商業投資的條 件。」考察期間,學員須和當地非政府組織、村民以及政府官員接觸,建立關係,並實地了解當地情況,然後商討、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們 尤其重監控,務求推行方案時,賺到的金錢會回流海棠村。」最後,學員建議村民種植胡桃、菌類、山芋等可製成乾貨的經濟作物。這樣,海棠村水利工程才能達到 吸引投資者的規模。學員提交方案後,GIFT就負責尋找投資者。鄧錫權說:「我們把水利計畫當作社會投資而不是捐助,目的是要受惠者積極參與,引入改革, 承擔責任,改善自己的處境。」海棠村的水利問題現在解決了,村民生活改善,對前途也有了信心。

每逢非政府組織尋求協助時,GIFT會先行篩選,考量是否配合當前全球基本問題。

「對 於情況類似的社,我們可以引用先前成功的方案。」獲得領袖培訓的除了參與課程的學員,還包括當地非政府組織人員、受惠社等。GIFT的工作人員展開計畫 前,會舉辦篩選面試,觀察受惠社的村長是否有決心和能力推行日後的改革工作,務求資金運用得當,惠及村民。各地的非政府組織是GIFT的重要合作夥伴,負 責在當地尋找適合發展的項目,並在投資進行後,負責執行和監察的工作。

社會企業家必須有創意、有投資眼光,藉以服務社。鄧錫權強調:「我 們不能只眼金錢。」蘇芷君說:「社會企業家要有創業精神,喜歡自己的工作,並不斷創新,才會成功。」相關網址: 香港社會企業資源網 www.socialenterprise.org.hk,台灣公益資源網 www.npo.org.tw

蘇芷君(右頁)認為,幫助窮人應眼於根本問題,只要消除了最基本的障礙,他們自己便可以邁出下一步。

除了參與課程的學員獲得培訓,當地的非政府組織人員、受惠社等,都會在籌畫過程中學習到領導才能。

鄧錫權說,解決社會問題,不能單靠金錢,還有其他工作要做。

香港社會企業資源網 www.socialenterprise.org.hk

It is about enterprises originated from social purposes, such as fair trade business, or workshops by blind workers.

Book Published in HK: The Stories of 10 Social Entrepreneurs in Hong Kong

新愚公移山─十個社會企業創業者的故事

   目前香港的社會企業,其實有兩大類,一類是受政府資助的社會企業,多數為社會福利志願機構主辦;另一類是完全沒有接受政府資助,由公益創業者開拓的社會 企業。筆者最近編了一本小書,專門介紹後者的經驗。書名就是《新愚公移山──十個社會企業創業者的故事》,由「社會企業創業者論壇」在本月20日出版。以 下是這十個故事的簡介:  Ventures in Development

  兩個年輕女士,一個來自香港,一個來自台灣,各自工作多年後,在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時認識,志同道合,攜手在內地大西北創業,以社會企業運作模式改變當地貧窮面貌。艱苦奮鬥,初見成效,任重而道遠。

一群基督徒開本地社企先河   基督教職業訓練中心

  一群基督教徒,二十年前開始創辦社會企業,以職業訓練及重建人生為目的,為邊緣青年提供掌握技能及重投社會的途徑機會,開本地社會企業的先河。

  Ecosage

  兩位大學畢業生,熱中環境保護,身體力行,創辦廢物回收公司,以嶄新方式開拓環保生意,將廢物變成有價值的東西,既是有利可圖的生意,亦為街坊創造收入,又大力宣揚環保意識,移風易俗。

  銀杏館

  兩位資深社會工作者,放棄社工穩定收入的職業,運用社工專業知識及抱負,結合創業精神,創辦有社會使命的企業集團,為長者及康復者提供服務。銀杏館是一家以訓練及僱用長者為使命的西餐廳,開業不足一年便達致收支平衡,難能可貴。

  自然學校

  以「一葉」為首的幾位教師,多年來研習自然教育法,創建自然協會,為學童舉辦自然教育活動,兩年前開始創辦自然學校,2007年終獲香港政府批准註冊,成為目前唯一一間以自然教學為本的小學,提供另類教育。

  公平貿易動力

  一位商界人士,遍遊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將所見所聞寫成《富裕的貧窮》一書。回港後,創辦社會企業,在內地偏遠地區,組織當地農民,建立公平貿易生產基地,把產品銷售到香港及外地市場,發揚公平貿易動力。

  豐之穀

  一位從美國留學回來,熱愛藝術的女士,十數年前開始專心務農,創辦有機種植生意,艱苦經營,邊學邊做,逐步擴展規模,刻意培育人才,成為業內翹楚,同時積極參與推動普及有機耕種,不遺餘力。

  城市新町

  一位年輕伙子,熱心及擅長園藝,好學不倦之餘,更開班傳授技術,學員不乏失業、半失業、退休人士。其後自設公司,承接園藝工程,全部聘用此等人士,既是一門生意,又為有需要人士創造就業及收入。

公平貿易鼓吹良心消費   公平棧

  一群對公平貿易有熱忱的人士,不願停留於鼓吹及推廣之工作,毅然放棄有穩定收入的職業,創辦了一家公平貿易產品的代理及批發公司,有系統地引進及開發此類產品,滿足香港日益龐大的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包括「有良心的消費」。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一群專業人士及行政人員,在香港經濟低谷及「沙士」肆虐期間走在一起,成立「三十會」,為近年香港社會難得一見的一股年輕進步力量。今年更進一步,成立了「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專注推動及協助社會企業發展。